
說到江南水鄉,似乎人們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周莊、烏鎮,離不開同里、南潯和西塘。其實,在江南水鄉至今仍保留有許許多多的古樸秀美、鄉土氣息極為濃郁的水鄉古鎮,有如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的美少女。這些小鎮同樣是小橋流水人家,卻沒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販的叫賣聲。有的只是那些往來的小船和小橋下恍惚斑駁的人影。錦溪就是這樣一個古鎮。
水鄉錦溪,美名源于一溪。相傳錦溪兩岸桃李紛紛,朝霞夕輝,遍灑江面,滿溪被映照得金光閃耀,燦若錦帶,因而得名錦溪。
錦溪距離蘇州很近,從蘇州驅車到錦溪只需一會兒。說起來,錦溪的年紀很老了,早在新石器時代,就有先民在這里生存繁衍。吳越春秋,伍子胥筑蘇州古城時,這里已成集鎮。西漢末年,輔助光武帝劉秀的名將馬援曾在此訓馬練兵;至三國時,輔吳大臣張昭死后墓葬于此;東晉的大畫家顧愷之,晚年因不愿為官歸隱于此間;至今鎮上的陸氏三賢祠堂,是為紀念隱居于錦溪的唐代大文學家陸龜蒙而建。但許多人知道錦溪,卻是因為被埋在這里的那個美人陳妃。
當年南宋孝宗皇帝的寵妃陳妃為躲避金兵入侵的戰亂,在此小住了數日,之后香消玉殞,水葬于鎮中的五保湖。從此,錦溪成了皇帝寄托相思的地方,也成了歷代文人墨客流連之地。
錦溪古鎮被五湖圍擁,這條包孕在橙湖、淀山湖、五保湖、礬清湖、白蓮湖等五湖間的河流,歷來有金波玉浪之稱。陳妃水冢在蓮池禪院后面,若隱若現于湖中,謂之一景。陳妃就在這樣的煙波浩渺中沉睡了數百年之久。旁邊一塊碑上有詩云,“誰見金鳧水底紋,空懷香玉閉佳人,君王情愛隨流盡,贏得寒溪尚姓陳!睋f這個水冢從來沒有被人打開過,始終保持著與生俱來的秘密。
錦溪的美,美在水。江南水鄉離不開橋,錦溪亦是如此。錦溪橋梁星羅棋布。當地民謠素有“三十六座橋,七十二只窯”之說,其中較著名的有十眼長橋和天水橋。
十眼長橋建于明代,與古蓮池、文星閣、長堤回廊和桃園構成完整的古蓮景區。橋有九柱十孔,全長52米,造型古樸別致,為遠近水鄉所罕見,人稱“小寶帶橋”,是觀湖賞月極佳之處。每逢中秋佳節,憑欄賞月,唯見天上皓月與湖中水色相映成趣。
錦溪最美的橋當數天水橋,它橫臥在幾條河流的交匯之處,遠望如長虹一般,橫跨河面。橋頭兩端有四尊石雕獅子,昂首挺胸、收腹起臀、卷發巨眼。它們是錦溪滄桑的見證,以沉默的方式替代了震撼天地的獅子吼。
到錦溪觀光,最愜意的要數乘小船游古鎮。數十艘江南水鄉特有的小船排成長長一列,早在古鎮邊上靜靜地等候。
搖櫓的船娘都是清一色的錦溪婦女,她們用帕子包著頭發,身穿藍印花布衣,笑容滿臉,熱情地招呼眾人坐好坐穩。隨著船櫓的搖動,小船緩緩駛離碼頭;仡^再看那船娘搖櫓,嫻熟、輕盈、優美。搖到妙處時,小船悠悠往前,只見櫓動,不見浪花與響聲。
“天涯呀海角,覓呀覓知音,小妹妹唱歌郎奏琴呀,咱們倆是一條心……”觀賞間,一首眾人極為熟悉、充滿江南吳儂軟語風格的民歌從前方小船飄逸過來,引得眾人四下尋找和觀望歌者。為我們搖船的船娘是位年紀40開外的婦女,她告訴我們,江南水鄉的船娘長有一副好嗓子,哪一個都會唱歌。
我隨意問她可否也唱上一首?船娘笑聲作答,隨即歌從口出:“太湖美呀太湖美,太湖美在太湖水。水上有白帆哪啊,水下有紅菱哪啊,水邊蘆葦青,水底魚蝦肥……”歌聲中,江南水鄉人特有的熱情大方、真誠好客的特性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。在眾人的掌聲中,船娘接著還為我們清唱了《茉莉花》、《蘇州好風光》等民歌。這在舞臺上難以聽到的、原汁原味的水鄉吳歌曲調,委婉清麗、甜潤抒情,不時地飄蕩在這江南水鄉上空。
船靠岸后,我們沿著一旁鑲嵌著美人靠的臨河石板小街漫步,突然被一陣從未聞過的香味“熏倒”,循著香味來的方向,我們向小巷深處一溜小跑,原來是錦溪特產酥餅發出的香味。當地人稱其為“襪底酥”。
“襪底酥”從宋代使用至今的灶臺上剛被烘烤出來,午后的陽光涂抹在酥餅店里,也涂抹在“襪底酥”上,香氣穿街過巷飄揚而去。
錦溪的另外一個傳奇就是有非常多的博物館。不大的鎮上有“中國第一古磚瓦博物館”、“江南書畫篆刻藝術館”、“紫砂博物館”、“中國歷代錢幣珍藏館”、劉海粟老先生的關門弟子張省先生的“張省美術館”以及“中國根雕博物館”……因此錦溪有“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”之美譽。不僅如此,相比其他的水鄉景點西塘、周莊,錦溪還有密布的河網,眾多的小橋,同時外面又和大河、湖泊相連通,可以說把眾多江南水鄉所有景致都包含在內了。
傍晚時分,微風、夕陽靜靜地點染著錦溪的青瓦白墻,游客在靜靜地離開,而錦溪的人們還是悠閑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外來的游人只是路過他們家門前的過客,或許也是他們眼里的一道風景線。
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曾經深情地將錦溪喻為“睡夢中的少女”。我們默默在小巷里轉悠,唯恐將錦溪吵醒。
|